第十二章 龙王爷低头【上】-《慷慨天山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刘振华穿着被汗水和泥头浸透的衣衫,走到了渠口处。

    他看了片刻,紧接着又皱起眉头说道:

    “现在渠沟流水是畅通了。但是这土地挖出来的渠,渗漏是个大问题。咱们没有水泥,得找别的东西替代!”

    “来的路上我看到一片地里全都是片石。把这样的石头铺在水渠里,是不是就能解决渗漏的问题?”

    刘振华觉得有门!

    不过更让他高兴的是,这主意竟然是朱有福说出来的。

    战士们在劳动中,都找到了自我的新价值。原本围在他身身边,和他一起煽风点火的人也都全身心地投入进了劳动生产之中,和他渐渐疏远了起来。

    朱有福觉得自己也不能只当个混吃等死的废物。

    虽然没什么文化,也不愿意出力气干活儿,但起码是以前当过副连长的人,好歹有些见识。

    “这主意好!你还能找到那地方吗?”

    刘振华问道。

    朱有福本来是不想去的。

    可一转念,觉得自己这趟去了,便算是立了功!以后即使不干活儿或者少出力,刘振华也说不了自己什么,便答应了下来。

    这地方果然是遍地石头。

    而且都是修渠所需要的片石。

    没有水泥的情况下,水渠内部必须要用片石砌着,才能加固堤岸,不至于渗漏或是被水流冲毁。

    找到了片石的产地,刘振华让指导员把上次前来垦区勘测的文化教员请来,让他好好的算一算到底需要多少石头。

    经过计算,文化教员忧心忡忡的对刘振华说:

    “刘连长,要是想要把这水渠全部用片石砌好,一共需要2000立方米,也就是2800吨。”

    这个数字让刘振华心头一紧……

    2000立方米他没有概念,但2800吨他可知道。

    小鬼子一辆全副武装的坦克也就才6、7吨重,修一个水渠所需要的片石竟然抵得上400辆坦克!

    “这么多石头,就算是用100辆汽车,也得半个月左右才能运完。而且耗费的汽油都得一万加仑左右。”

    文化教员接着说道。

    “哪来的汽车啊!”

    刘振华一阵头疼。

    别说汽车了,就是马车、驴车也没有一辆。

    “对了,咱们学学老乡们,用爬犁子拉石头!”

    刘振华忽然想到新疆本地老乡们在冬天最常用的运输工具。爬犁子可以用马用牛拉,也可以用人拉。

    人拉的比较小轻灵活,因为路面平坦,积雪轧得瓷实,并不觉得太吃力在路上行走较为轻松。有时空转回来,遇见有陡坡的光滑路面,还可以将爬犁猛推几步,乘势立即登上“后桥”,站直身子,目视前方,飞快地滑行,这是感觉最惬意的时刻。

    不过片石沉重,若载了一百多公斤的爬犁遇到上坡路,那就得攒足力气,一鼓作气努力拉上坡顶,然后才能缓过气来。假如中途稍有懈怠,爬犁便不进则退,快速的向后滑动,弄不好搞个人仰“橇”翻,前功尽弃。

    即使是在平地上也不能随意停下来。

    稍一愣神就拉不动了,任人使出多大力气,它仍是在原地纹丝不动,好像焊在那里一样。

    刘振华见过有经验的老乡拉爬犁子,他们才不会拼那个牛劲儿。见他转身走向爬犁,猛地跺上一脚,爬犁松动时马上去拉,轻而易举的就让爬犁子重新启动。

    不过制造爬犁的材料,戈壁滩上什么都没有。

    还是团长张雄伟及时伸出援手,把以前反动统治修建的监狱栏杆拆下来,和从废旧仓库中寻来的木头等材料一起,运到沙梁子垦区,让刘振华他们用来制造爬犁子。

    沙梁子垦区的全体战士加班加点,三个连三班倒,昼夜不停,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,便赶制出来爬犁子500多架,完全能满足片石的运输需求。

    在制造爬犁子的过程中,战士们你一言、我一语的,竟然凑出了一首赞美爬犁子的打油诗。在团部文化教员的宣传下,后来在许多垦区流传甚广:

    “我的爬犁真不错,

    又管拉来又能坐;

    我的爬犁真正好,

    不喝油来不吃草。

    别看我的爬犁小,

    敢与机车来赛跑;

    谁说我的爬犁低,

    功效能超拖拉机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