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方舟起航-《快穿之不是炮灰的炮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事实上,那些走上流亡路途的他们,会遭遇无数个危险的事情。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,余颖并没有说出来,反正不管在地球上,还是方舟上,都有危险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候,整个世界的媒体还开始推出不少的纪录片,主要是科普视频,上面是五花八门的消息。

    其中,主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外星人的猜测,关于超光速的效果。

    余颖知道这是理事会,在暗示地球文明有可能遭遇的情况。

    围绕着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各个舆论都是被理事会控场。

    在看过那两个文明之间经过的星域后状态后,余颖已经确定地球跑不掉。

    还没有超越光速的地球文明,这时候只能是尝试着一战。

    但有可能是螳螂挡车的下场。

    被碾压干净。

    文明等级的差异,是无法弥补的。

    比如说现代社会拥有热武器的军队,和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相遇。

    如果双方都有足够的后勤补给,那么现代化的军队只要一个团,就可以横扫一个星球。

    这就是典型的文明差距大了之后,双方力量不对等下造成的结果。

    地球文明并没有超越光速,也没有掌握四大基本力。

    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有着超光速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掌握一个基本力。

    这种差距,就像是现代热兵器和古代冷兵器的差距。

    此刻的余颖都有着任务失败的想法。

    就是想要跑掉。

    也没有地方跑。

   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这么多。

    需要多少星舰,才可以装走运走这些人。

    而且要到那里去,才能找到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?

    只怕也是一个过程,当然也有预想目标。

    就怕离得太近。

    还会遭遇新的侵扰。

    怪不得这个任务是五星级任务。

    此刻的余颖,感觉遭遇的任务是五星地狱级副本。

    现在的局面,对他们接了任务的任务者是充满了恶意。

    只怕是有可能死在这一场任务中。

    余颖想清楚后。

    差点骂娘。

    这是什么狗屁任务!

    简直是一个必死之局。

    心里骂了一声后,她还是不死心。

    在心里琢磨着,她怎么才能完成任务?

    本体降临什么的,是不可以的。

    就算到了,只怕也不行。

    那么就此绝望!

    绝望过后,她还是不死心。

    在经历过那么多世界后,她觉得应该还可以抢救一下的。

    之前的五星级任务,不管怎么样,接任务的人还是有着一线生机的。

    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也会有。

    想来想去,余颖就想到了未来的敌手。

    一定是那里有什么东西,是他们所不知道。

    而那一线生机就是从那里而来。

    但这种猜测,余颖可没有打算和别人探讨一下。

    她的猜测基于之前的任务。

    而这些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外传的。

    她还是静观其变吧。

    这个世界的聪明人不少,他们应该是有所决定的。

    而余颖的研究工作,已经有了新的助手,也有了更多的资金。

    而那些不紧急的项目已经被停掉。

    所有的资金都往更急需发展的科研队伍。

    余颖的研究工作就是其中一个。

    好在是余颖的心理素质强大,不然说不定承受不了压力。

    和她一样的人,直接就变得沮丧,或者是一夜白了头,或出现问题,整个人就完全崩溃。

    余颖在这时候,已经看出来,整个地球文明已经是行动起来。

    储备了不少粮食,还有注意各个星球的防御。

    加快了对空间技术的研究。

    就连超光速也在加紧研究中。

    有人为此吐了血,被强制送去休息。

    整个高层都在防备着这一次有可能到来的无妄之灾。

    这时候,已经有更多的人知道了实情,在太阳系的附近有两个文明在战斗。

    天文学家也有民间人士,查出来在几年前,有大批星域猛然失去了光芒,然而再也没有出现光。

    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战争原因,星云全部化为宇宙尘埃。

    而在交战的过程中,画出一条路线。

    就会发现,交战的双方所到之处,星球碎裂。

    这一点也是星图中看出来。

    这所有的情况都说明,双方在交战时,并没有在意别人的死活。

    一旦太阳系在他们追击的路线上,就会被毫不客气的摧毁。

    毕竟他们不属于交战文明的那一方。

    看到这个情况后,大家都是倒吸一口冷气。

    在和舆论上的东西一结合,地球上的有识之士有了决定。

    到了那个时候,地球文明即使螳螂挡车,也要试一把。

    他们都知道被派往前线狙击的人,必然只有死路。

    但留在地球的人们,大概也是死路一条。

    他们想起来方舟,才发现理事会只怕是早就有所准备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